①2023年,負極材料市場因早期擴張而現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企業普遍增收不增利,面臨調整期。 ②而在硅基負極材料布局則明顯擴張,盡管技術上仍存在挑戰,如材料膨脹問題,被看作是負極材料技術發展主流技術趨勢。 ③展望未來,面對市場競爭壓力,行業關注點將是成本降低。
財聯社12月29日訊(記者 曾楚楚)2023年,負極材料市場因早期擴張而現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企業普遍增收不增利,面臨調整期。
而在硅基負極材料布局則明顯擴張,盡管技術上仍存在挑戰,如材料膨脹問題,被看作是負極材料技術發展主流技術趨勢。
展望未來,面對市場競爭壓力,行業關注點將是成本降低。各公司正在探索通過一體化流程、技術更新和資源整合等方式降低成本。隨著市場的不斷演變,負極材料行業仍然具有增長空間。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計到2030年,中國負極材料的出貨量有望達到580萬噸。
負極材料前期的瘋狂擴張,終于在今年開始“反噬”。
今年的負極材料行情,正如璞泰來(603659.SH)在三季報中提到的,行業因產能供給充足、下游電池客戶進入去庫存階段,供求環境階段性失衡,行業普遍面臨產能消納和價格下行的壓力。
據上海鋼聯數據,2023年負極材料產能在256萬噸,生產產量在121萬噸,開工率在50%左右,出貨量在143萬噸左右,全球下游需求在136萬噸左右。負極材料市場產能結構過剩,供求失衡態勢顯現。
從價格上看,今年以來,負極材料價格呈下滑趨勢。上海鋼聯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最新數據顯示,天然石墨、石墨化加工費均價分別為4.13萬元/噸、9800元/噸,相比今年年初(根據1月3日報價)下滑約8%、42%,人造石墨低端產品均價在從2.1-3.2萬元/噸下滑至1.4-1.8萬元/噸。
量增價減,行業利潤大幅低于2022年,具體到企業業績,增收不增利是今年負極材料企業共性。從6家負極材料上市公司表現來看,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凈利同比雙降的包括杉杉股份(600884.SH)、翔豐華(300890.SZ)、尚太科技(001301.SZ)、中科電氣(300035.SZ),璞泰來則增收不增利,貝特瑞營收、凈利雙增,其中凈利潤增幅遠小于營收。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負極材料分析師常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2023年負極材料整體市場起伏跌宕,一季度石墨化出現“低價搶單”導致虧損現象,二季度5-6月受益于儲能市場訂單量暴增,三季度9-10月手機新品的發布、無人機的需求激增帶來出貨量的大幅增加。而“金九銀十”未至,動力市場的不溫不火也弱化了主戰市場的景氣度,負極市場產能結構性過剩現象持續。
另外,參考GGII不完全統計,當前負極投產企業超90家,行業產能逼近400萬噸,整個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低不足50%。多數企業面臨著投產即停產,產能難以消納。預計2024年,負極中小企業將面臨:負極材料價格進一步下探,主流人造石墨340mAh/g的產品將低于1.6萬元/噸。
硅基產能在2023年擴張態勢較為明顯,業內稱之為“硅基元年”。
隨著新能源汽車對續航能力、快充要求的提高,鋰電池負極材料也在向著高比容量方向發展。硅基負極的理論容量高達4200mAh/g,相比傳統石墨負極(理論最大值372mAh/g)有顯著提升,被認為是下一代負極材料主流技術方向。
根據國金證券數據預測,硅負極混品(摻混大量石墨后的負極成品)在2025年需求將超過50萬噸,假設每噸售價為8萬元,則2025年硅負極混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40億元。
另有負極材料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出貨量不算太多,明年估計會增長。
上市公司布局來看,璞泰來目前中試車間已完成建設,產能1000噸左右。杉杉股份寧波杉杉4萬噸硅基負極材料項目開工,預計于2024年初投試產。貝特瑞在11月底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表示,公司現有硅基負極產能5000噸/年,此外深圳在建硅基負極一期1.5萬噸預計會在2024年陸續建成投產,未來將根據市場需求逐步釋放產能。
常柯表示,從年初到現在有近15家新建及擴建項目的發布,涉及產能超過70萬噸,具體看后續實際擴廠情況,頭部硅基負極廠商技術研發突破,量產迫在眉睫,受益于下游大圓柱電池的景氣度,2023年硅基負極出貨有望超2.5萬噸,同比增長66.67%,預計明年硅基負極需求量將超過3萬噸。
從技術發展來看,盡管硅基負極技術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如材料膨脹等技術難題需要解決。
貝特瑞在回應投資人關于明年負極材料降價壓力或成本下降的空間時提及,目前整個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價格可能會有一定的下行空間。
GGII認為,目前的低位價格,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壓縮至成本線附近,甚至很大比例企業已經開始虧損,在此行業處于盈虧水平邊緣的大背景下,目前價格維持企穩狀態,至于后續2024年價格走勢和盈利狀況可能主要取決于行業成本的變動趨勢與自身“降本增效”措施對成本的改善情況。
今年也確實成為了負極材料廠商“內卷”的開始,各家正在通過比拼一體化工序、技術更新、資源整合,以降低成本。
常柯表示,2024年負極材料是更加艱難的一年,下游需求的不確定性,海外政策的不利環境,加上負極市場本身的供應性結構過剩,“內卷”加上“外憂”,未來依舊圍繞“低成本、高性能、新技術、新方向、產業融合”持續發展,石墨的自身優勢的開發及新型負極的研發量產,依舊是推動快充、連續化、一體化等的動力。
對于負極材料未來市場,貝特瑞在近期投資人活動交流中表示,得益于儲能和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加,未來幾年鋰電的市場規模還是會維持增長態勢,只是各家企業增長速度會有所差異。在需求旺盛時,市場供不應求,體現不出優劣,只有在市場充分競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體現企業競爭力。
GGII認為,盡管產能結構性過剩、行業進入洗牌期,但負極材料市場仍具增長空間。預計2030年我國負極材料出貨量有望達到58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