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光伏產業鏈價格動蕩,在成本門檻降低的刺激下,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成為一塊“樂土”。 ②維業股份、江河集團、森特股份、杭蕭鋼構、東南網架、精工鋼構、富煌鋼構等建筑企業今年均加大對于BIPV的投入。 ③業內人士表示,光伏降價同時也導致了BIPV市場競爭的加劇。
財聯社11月29日訊(記者 武超)光伏產業鏈價格動蕩,已經導致不少企業削減投入、甚至清售或放棄項目。但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領域,在成本門檻降低的刺激下,逐漸成為一塊“樂土”,今年以來仍不時吸引企業跨界布局,尤其為建筑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維業股份(300621.SZ)、江河集團(601886.SH)、森特股份(603098.SH)等建筑企業均在今年加大對于BIPV的投入。從財務數據來看,建筑企業近年陷入增長乏力,因此這也是在逆境中的一種無奈選擇。雖然普遍收獲BIPV訂單的增長,但轉型中的建筑企業,業績整體改善并不明顯。
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BIPV市場快速增長與政策鼓勵加持,吸引了眾多建筑企業參與。但光伏產業鏈價格降低,雖理論上降低了BIPV的成本門檻,同時也導致了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將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對于大多數建筑企業而言,這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時間積累。
眾多建筑企業轉戰BIPV
近日,維業股份披露稱,其全資子公司建泰建設中標了珠海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總金額接近18億元。在此之前,公司已在珠海落地10個光伏項目,總計超60MW。
與傳統的跨界光伏理念不同,維業股份不是進入電池和硅片領域,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光伏建筑領域。
維業股份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依托珠海國企背景優勢,為公司承接光伏建筑業務獲取了很大優勢,“目前公司營收比較高,很多訂單都是來源于國資股東運作的項目,承接給公司做建筑光伏安裝這塊,在該賽道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該人士還提出,確切地說,維業股份的光伏建筑業務主要集中在BAPV(在現有建筑物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而非BIPV,但公司也在保持對BIPV的關注與探索。
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對“BIPV”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安裝在所有建筑物上的光伏發電系統均稱為“BIPV”;狹義的理解,與建筑物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安裝并與建筑物完美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才能稱之為“BIPV”。
事實上,維業股份并不是唯一進入光伏領域的建筑企業。原本經營建筑裝飾業務的江河集團,已經成為BIPV龍頭之一。
據披露,今年6月,江河集團湖北浠水BIPV光伏組件柔性生產基地投產,正式發力新光伏產品,也成為了國內首家面向城鎮建筑提供定制化光伏組件的企業,搶占了市場先機。8月,公司正式向全球推出異型光伏組件新產品+新技術。
前三季度,江河集團累計承接BIPV項目12.5億元(去年全年BIPV訂單僅為8.5億元);上半年BIPV項目已確認收入1.4億元,毛利率達23.3%,顯著高于公司的綜合毛利率14.98%。
今年9月,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金屬圍護系統企業森特股份,還與正在發力BC電池的光伏龍頭隆基綠能(601012.SH)聯手,發布全新一代BIPV產品隆頂4.0。據悉,這是全球首款搭載BC類電池的BIPV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鋼結構建筑企業將觸角伸入BIPV領域,包括杭蕭鋼構(600477.SH)、東南網架(002135.SZ)、精工鋼構(600496.SH)、富煌鋼構(002743.SZ)等。其中,精工鋼構稱早在2013年前后就介入了分布式光伏,杭蕭鋼構2021年增資入股合特光電,獲得51%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正式布局BIPV。
雖然企業聲稱布局有多早,集中加大投入、獲得業績突破,但還是今年表現最為明顯。
例如,精工鋼構公告,前三季度,公司積極開拓分布式光伏BIPV等新能源增值業務,累計簽約1.0億元,單季度看,7-9月新簽0.69億元、環比增長110%。
杭蕭鋼構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在綠色建筑建材產業鏈的基礎上,延伸和拓展BIPV新產業,具備一定的優勢。另外,BIPV可以與正在布局高效異質結/鈣鈦礦疊層電池的子公司合特光電形成協同效應。其還表示,異質結/鈣鈦礦疊層電池尚處于中試線階段,尚無該類產品應用于BIPV領域。
價格風暴下的市場轉向
環保與公用事業分析師許杰向記者表示,建筑企業的集中“倒戈”,主要與市場景氣度的轉換有關。“首先,傳統建筑行業增長乏力,企業急需轉型和尋找新的增長點。其次,BIPV作為綠色建筑與新能源的結合產物,是實現建筑物能源自給自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手段,隨著國家對綠色低碳經濟的倡導,BIPV產業得到了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支持。”
據了解,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回暖依然乏力,投資規模也不斷收縮。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下跌9.3%,較前值下行0.2個百分點,創2023年2月以來新低。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922億元,同比下降9.3%。
來自建筑公司的各項成績單也談不上好看,盈利能力略有下滑,經營現金流普遍承壓。財聯社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A股建筑上市公司2023Q3實現收入2.12 萬億元,同比增長8.07%;實現歸母凈利潤474.61 億元,同比降低5.12%。相關公司表示,利潤同比下降或是因為下游資金周轉緊張、行業競爭加劇以及房地產市場景氣度較弱所致。
此外,建筑行業Q3毛利率同比降低0.12個百分點;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395.07億元,同比多流出853.39億元。
政策端也在鼓勵建筑企業與光伏等清潔能源融合。《“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整縣光伏”等國家政策相繼落地, BIPV相關標準不斷成熟,國內建筑光伏市場正在快速興起。目前,安徽、浙江、廣東、陜西、吉林等13省超20地市明確了光伏建筑補貼政策,助力BIPV產業。
另一方面,在光伏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光伏產品的價格卻在下跌。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布的硅料價格顯示,上周,N型硅料成交價區間在7萬元-7.8萬元/噸,成交均價7.39萬元/噸,環比下跌1.73%,仍呈下降趨勢,但相比前兩周,已經有所收窄。
11月24日,三峽集團2023年光伏項目組件集中采購開標,本次招標組件類型為N型,出現了0.919元/W的超低報價。自今年10月光伏企業組件報價首次跌破1元/W后,目前投標價低于1元已成常態。
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組件等光伏產品價格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使BIPV系統具備更好的經濟性,為BIPV市場長期穩定增長提供支撐。”
此外,有機構研報表示,BIPV同時受益新建屋頂增加和上游組件等產業鏈成本下降,“2023年將是BIPV落地大年。”
萬億潛力與艱難探索并存
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光伏產業鏈價格有所下降,雖然理論上降低了BIPV的成本門檻,但同時這也導致了市場競爭的加劇。特別是那些剛剛進入這一領域的建筑企業,它們在技術積累、成本控制方面相對薄弱,仍需要在低價競爭中尋找平衡點。
據維業股份財報,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達117.24億元,同比增長了21.89%;但歸母凈利潤為0.23億元,公司綜合毛利率僅有4.92%,連續多年下滑。
陷入增收不增利是轉型中的建筑企業面臨的普遍情況。江河集團前三季度營收141.15億元,同比上升14.78%;歸母凈利潤3.99億元,同比下降11.29%;建筑裝飾板塊累計中標金額約為人民幣192.38億元,同比減少2.05%。
精工鋼構雖然新簽訂單增長不少,但公司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5.36億元,同比減少17.8%。據機構分析,業績承壓或系投資收益下降疊加毛利率下降、費用率上升所致。
此外,11月18日,森特股份公告:“公司董事長劉愛森因個人原因正配合相關部門調查。” 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森特股份營收27.43億元,同比增長0.25%;歸母凈利潤約為8100萬元,同比下滑19.11%。對于正在著力開發BIVP這一新興應用場景的森特股份來說,這一事件也為轉型前景蒙上不利因素。
總體來看,隨著能源價格的不斷拉升,光伏發電成本的不斷降低,BIPV的收益率將越來越高。據相關機構此前樂觀預測,我國城鄉建筑總面積超600億平方米,年新增竣工面積在40億平方米以上。若按照2%的BIPV滲透率計算,每年僅新增建筑的BIPV市場空間近千億元;再考慮到存量建筑改造,BIPV市場長期空間或將突破萬億。
“對于跨界進入BIPV領域的企業來說,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行業的高技術門檻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企業還需應對市場認可度不足的問題,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市場教育和品牌推廣。再者,盡管預測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BAPV在初始投資方面具備成本優勢,現階段仍占據光伏建筑市場主體,BIPV的市場滲透和增長速度仍有不確定性。”許杰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他進一步提出,在短期光伏產業鏈價格變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是一大考驗。同時,在市場布局上,企業需要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通過產品的差異化和專利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