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資管要在公募領域展現出后來者的優勢,核心還是靠差異化、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加強客戶和渠道建設工作。
財聯社10月31日訊(編輯 楊斌)資管新規實施兩年以來,券商資產管理業態發生巨大變化。首創證券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裁弭麗英近日在接受財聯社專訪時表示,盡管券商資管規模整體呈收縮態勢,但在業務方向上逐步回歸主動管理本源。行業格局上依然存在“頭部效應”,但資管新規也為中小機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同時,在私募類資管業務的基礎上,券商資管的公募化趨勢打開了新的業務格局和增長空間。
在專訪中,弭麗英還介紹了首創資管自上而下的投資體系以及風險收益階梯化的產品體系,并分享了對今年大類資產走勢的理解。
財聯社: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已近兩年,券商資產管理業態有哪些變化?
弭麗英:資管新規正式實施近兩年,券商資管規模整體呈收縮態勢,主要原因是新規前“通道”業務的清理,以及當前仍處于轉型后業務初創期。但是,經過過去幾年的摸索和實踐,券商資管在業務方向上逐步回歸主動管理本源,行業競爭格局顯現,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更大。
首先,從券商資管展業方向和重點投入來看,大多以主動管理固定收益類產品為基礎,在固收+、混合、權益、衍生品等方向做延伸,以打造主動管理能力為目標。圍繞于此,券商資管在產品體系建設,渠道拓展和客戶服務,投資研究能力,合規風控把控等各個環節均展開系統布局。
其次,從券商資管競爭格局來看,新規給予了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而實現超越也需跨越更高的壁壘。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在業務方向上將整個行業拉至同一起跑線,尤其對中小機構而言,是更為難得的發展契機。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過去五年中,部分“非頭部”券商資管排名擠進前列,但這需要機構對業務的高度敏感性、堅定和迅速的業務布局、萬事先行一步的決斷力和推動力。
同時,券商資管的“頭部效應”依然明顯。以債券市場為例,在過去五年中,市場經過了來自信用和利率等方面的多次沖擊,對于中小機構而言,每一次沖擊都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幾輪下來能夠穩定至今實屬鳳毛麟角。相比而言,“頭部”券商資管依托其綜合優勢和能力,行業地位相對穩固,我們在近幾年的券商私募資管規模排名的數據上也可見一斑。
券商資管一方面謀求存續業務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謀求和布局新的業務突破口,力爭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公募領域的布局。
財聯社:相比銀行理財、保險機構、公募基金等其他資管業態,券商資管在投研、產品、渠道等各個環節有哪些顯著不同?
弭麗英:投研方面,資管新規后,從整體趨勢上來講,券商資管非常重視在投研團隊、投研體系、投研系統方面的建設。一方面通過自建投研團隊,支持在債券、股票、衍生品等標的資產上的投資,另一方面,券商本身擁有研究所、投行資源,可以通過內部協同增強資管業務投研能力,更容易塑造投研品牌。此外,近年來券商資管加大對投研系統建設,通過投資交易審批系統化、研究信評工作系統化、績效風控系統化等,提高業務效率、拓寬管理邊界、提升決策科學性。
產品方面,一是相比銀行渠道多為中低風險偏好客戶,保險資管多為保險資金,券商資管客戶來源更加多元,且風險偏好不一。因此,券商資管產品譜系較為豐富,從傳統固定收益類產品至期貨和衍生品類產品均有布局;二是券商資管,尤其是私募類資管業務,在投資范圍和投資限制方面較保險資金、公募基金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券商資管可以在產品設計上多做文章,充分利用衍生工具,實現風險對沖及產品設計的效果;三是券商具備投行優勢,資管與投行亦可以多加結合,通過資管參與資本市場相關業務,如戰略配售、員工持股計劃、股票市值管理、定增等等。
渠道方面,除了本公司財富業務及內外部資源協同,券商資管更多需要主動市場化拓展,相較銀行龐大的客戶基礎,保險資管受托管理的母公司險資以及公募基金的品牌優勢,券商資管在渠道方面不占優勢。因此,券商資管更需要在業務牌照補充,投研能力打造、客戶服務提升等方面展現出差異化競爭優勢。
財聯社:如何看待券商資管申請公募牌照的趨勢?會對資管各業態格局有哪些影響?
弭麗英:近年來,大集合參公改造、券商子公司數量擴容、公募業務轉型持續加速,究其原因,是券商資管旨在私募類資管業務的基礎上,打開新的業務格局和增長空間。
根據光大理財與波士頓咨詢聯合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2-2023)》,中國財富管理市場過去6年保持高速增長,截至2022年末,中國居民金融資產已經達到217萬億,在此期間,券商資管規模縮水近半,而公募基金規模幾近翻倍,保險資管規模增長超過50%。這背后的原因有資管新規對券商資管的影響,但同時也映射出財富管理領域前景廣闊,券商資管可以爭取的公募牌照具有極大的價值。
券商資管的公募化趨勢,將在業務范圍和客群上更為接近銀行、公募基金,同時也將與以上機構同臺競技。首先,從渠道和客戶基礎來看,券商資管并不占優,券商資管不具備銀行龐大的客戶基礎,較公募基金缺乏品牌優勢,但對于代銷渠道、自家財富業務有優勢的機構,將更有先發優勢;其次,從產品類型和投資優勢來看,近幾年券商資管在固定收益類產品投研上投入較大,在團隊培養和投資交易能力上具備優勢,但在權益類產品的發行和投資上,較公募基金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也將是券商資管需要重點布局和加強的領域;此外,券商資管要在公募領域展現出后來者的優勢,核心還是靠差異化、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加強客戶和渠道建設工作。
財聯社:首創資管的投資體系或策略是怎樣的?產品矩陣有哪些特色?
弭麗英:首創資管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投資體系,通過在宏觀策略、中觀行業、微觀個體上的研究布局,注重把握大類資產配置機會;通過壓力測試為主、宏觀預判為輔的理念把握投資節奏。截止目前,首創資管在固定收益策略方面,形成了高流動性策略、中短債策略、中長債策略、固收+策略,在權益投資方面,形成了量化對沖策略、多頭進取策略和基金優選策略。
依托以上策略體系,首創資管形成了風險收益階梯化的產品體系:以固定收益產品為基礎,向固收+、權益類產品不斷延伸。在產品設計方面,首創資管注重衍生工具的應用,為客戶提供非對稱型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管產品。
財聯社:上半年,大類資產整體呈股弱債強。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大類資產走勢?
弭麗英:股債兩大類資產的定價均包含了對于經濟基本面的預期。經濟基本面的修復已經反映在8月、9月的經濟數據上,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進入9月以來也已經在定價這種復蘇。但是權益市場在9月以來的行情卻并沒有反應出基本面企穩的走勢,主要原因在于分子盈利端的企穩并非當前市場定價主線,主要矛盾仍集中于分母端風險偏好的壓制。美債走高、人民幣匯率承壓導致國內權益資產的吸引力降低,8月以來的北上資金持續流出創階段性歷史新高。
年內經濟復蘇趨勢確定,但當前來看,周期因素疊加預期不穩(反饋為企業端信貸相對疲弱、通脹低位),經濟復蘇的斜率不高,債券市場雖有調整,但大跌的概率不大。對于權益市場,美國通脹或陷粘滯,美國的高息環境仍將持續,中東地緣政治沖突或持續推升石油價格,進一步傳導到美元和美債,對國內權益市場行情形成壓制,外部不確定性仍在加大。但整體而言A股的估值處于低位,股債收益差在-2STD附近,逐步進入較寬的配置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