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通威股份管理層在交流上表示,硅料價格將主要取決于供需關系,隨著新增硅料項目的集中投產釋放,硅料價格總體呈現出下行趨勢; ②公司董事長劉舒琪認為,BC電池在量產經濟性及可靠性方面暫時還無法與PERC及TOPCon電池媲美,目前更多是一種差異化產品。
財聯社10月26日訊(記者 劉夢然)硅料大降價沖擊力開始顯現,通威股份(600438.SH)今年第三季度利潤下降超六成。在今日進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公司管理層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業績波動主要由于整個光伏產業鏈周期性波動引發的價格下跌,尤其是高純晶硅環節盈利水平同比有一定幅度的收縮,體現了行業的整體情況。公司經營層面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進入四季度,多晶硅價格仍然處于底部區間。據硅業分會本周預計,新一輪成交五家一線大廠N型硅料價格將在7.7-8.0萬元/噸附近達到平衡,P型復投料將在7.0-7.3萬元/噸達到平衡。
談及未來硅料價格走勢,通威股份管理層在交流上表示,將主要取決于供需關系,過去及當前一段時間,隨著新增硅料項目的集中投產釋放,硅料價格總體呈現出下行趨勢。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成本方面,通威股份相較于同行仍保持一定優勢。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高純晶硅銷量17.77萬噸,同比增長64%,國內市占率為30%左右。據公司披露,公司多晶硅生產成本已降至4萬元/噸以內。
管理層表示,伴隨著硅料價格逐步下探觸及行業部分產能成本線,未來部分相對落后產能將逐步出清,部分新項目的投建與運行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考慮到多晶硅環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化工屬性,從長期來看預計將保持較為合理的價格與毛利率。
公司認為,在短期供應相對過剩和N型產品占比提升的背景下,預計不同產能產品品質的差異也將帶來價格的分化。
目前,公司仍有多晶硅新產能在建中,永祥能源科技一期12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已于今年三季度順利投產,目前正在產能爬坡。同時,云南通威20萬噸和包頭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已分別于今年3月和7月開工,兩個項目都預計于2024年年內投產。
通威股份也是電池片領域龍頭,根據infolink統計,出貨量連續多年居于行業第一。截至上半年,公司已形成90GW太陽能電池產能。在此次業績會上,有投資者就當下熱門技術路線之爭,提問管理層是否有相關布局。
對此,公司回應稱,已儲備了TOPCon、HJT、背接觸電池、鈣鈦礦/硅疊層等一系列太陽能電池新技術。
對于當下熱門的BC電池技術,通威股份董事長兼CEO劉舒琪表示,在背接觸電池方面,公司已擁有百MW級中試線,并同步研發了P型BC電池和N型BC電池,其中,P型TBC研發批次效率達到25.18%,N型TBC最高研發效率達到26.11%。
劉舒琪認為,從光伏電池技術迭代的歷史規律來看,新技術替代原有技術基本需要滿足更高的經濟性和更好的可靠性才能成為市場的主流選擇。
對于“是否認為BC電池將是未來的主流技術路線”的提問,劉舒琪認為BC電池雖然具備美觀度高、正面發電效率高等優點、但在量產經濟性及可靠性方面暫時還無法與PERC及TOPCon電池媲美,目前更多是一種差異化產品。至于BC電池路線在未來是否能成為市場主流技術路線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公司將持續推進BC電池技術研發工作,并同步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化。
交流中,公司同時透露異質結電池業務進展,正穩步推進銅互聯技術量產條件下的經濟性和可靠性驗證,為HJT大規模量產創造堅實條件。
據悉,公司自主研發的210-66版型異質結(HJT)組件正面功率達到743.68W,組件效率23.94%,為本年度第四次創造異質結(HJT)組件功率紀錄。公司在銅互連等先進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現有1GW異質結產線已完成雙面微晶升級,硅片厚度110um下量產,良率可達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