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價格迎來最近半年來的首次反彈,鋰礦股本周一度大反攻,多位業內人士發表對未來價格走勢的最新觀點(附表)。鋰礦企業一季報收官,江特電機凈利下降九成第二天股價跌停,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坐擁行業里最優成本的龍頭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在鋰價下行周期中仍能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財聯社4月30日訊(編輯 笠晨)碳酸鋰迎來一波久違的反彈,據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4月28日電池級碳酸鋰漲5000元/噸,均價報18.9萬元/噸,繼上周五開始止跌企穩四個交易日后價格連續兩日上漲。暖意也提前傳導到A股,鋰礦股本周三表現強勢,融捷股份一度漲停,雅化集團和永興材料最高漲超9%、中礦資源和盛新鋰能一度漲超7%、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盤中均漲超5%。
碳酸鋰反彈的原因之一是上海車展有望帶動購車需求預期的提振。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上海車展將讓消費者感受到汽車消費的火熱,提升消費信心,也提振士氣。國泰君安表示,此前車企大幅降價導致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觀望心態有望逐漸改善,市場開始預期5月需求回暖。
有電池企業人士提到,目前磷酸鐵鋰電池的價格已經逐漸穩定,且在談價策略上以企穩為主,不太可能進行降價。但未來,止跌信號能否持續穩定,受多方因素影響。有產業人士分析稱,樂觀來看,國內動力電池廠商清庫存工作或到5月完結,屆時電池廠商庫存水平有望逐步恢復至健康水平,并帶動上游材料采購,進而對碳酸鋰價格起到支撐作用。
據鑫欏資訊近日調查的情況看,一些電池龍頭企業5月份的排產預計將環比增長20-30%,一些中小企業由于前期基數較低,環比增幅更是高達50%以上。其中,億緯鋰能在4月2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5月份開始會全面恢復生產,排產相比一季度會有明顯的提升。由此可見,碳酸鋰市場需求回暖已是大勢所趨。
另有觀點認為,此次碳酸鋰價格屬于階段性反彈還是底部反轉,目前仍難以判斷。“一方面需要觀察下游庫存狀況,另一方面還需要看終端需求是否真正回暖,”華南一家主流鋰鹽廠商內部人士此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該人士表示,電池廠商實際上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便啟動大規模去庫存舉措,這一舉措在一季度實際上已經有所反映。
不過進入4月中旬以后,相關電池廠商提到,目前庫存已恢復至健康水平,此前暫停的產線也已經逐漸復產。特別是針對磷酸鐵鋰電池庫存,有業內人士直言,相關庫存基本出清,后續將根據公司規劃,逐步進行補貨。作為鋰電產業的風向標,寧德時代一季度報告顯示,其庫存金額已從年初的766.7億元下降到640.6億元,環比下降16.5%。從絕對金額來看,寧德時代的庫存已經退回到2022年第一季度的水平。材料價格和庫存水平,兩項關鍵的指標也構成鋰電產業走向的關鍵,隨價格企穩以及庫存水平恢復健康,將帶動鋰電產業恢復穩定。
▌市場激辯未來鋰鹽價格走向 最樂觀者預判漲回25萬元/噸 最悲觀者看跌至10萬以下
碳酸鋰價格在不到半年時間跌去超過2/3,也引起了市場熱議。就在26日召開的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2023年度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指出,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電池產業鏈分工,價值鏈分配問題。“原材料短期大幅下降也不是正常的現象,”他直言。在他看來,原材料適當漲價是正常現象,行業要以之前大幅漲價為教訓,保證價值鏈的合理分配,避免大起大落。
據財聯社不完全梳理,這些業內人士和分析師近期對鋰鹽價格未來走勢進行預判并闡述具體邏輯,匯總如下:
以碳酸鋰價格反彈為信號,一系列的數據驗證鋰電產業拐點或已經到來。分析人士指出,此前鋰電產業進入調整陣痛期,主要在于下游車市短期需求下滑,疊加中游擴產迅速從而在需求表現上提前透支碳酸鋰的未來增長空間。進而導致,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中游電池廠商集體進入清庫存階段。從上游材料價格變化來看,近期碳酸鋰價格率先實現反彈。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鋰電產業鏈,包括六氟磷酸鋰、人造石墨、極片粉等系列材料價格也出現企穩甚至反彈的局面。
作為鋰電產業拐點的另一關鍵指標,中游電池廠商的庫存也已經逐步恢復至健康水平。據高工鋰電了解,目前中游電池廠商庫存水位回退,此前部分電池廠商暫停的生產線已經重啟生產。在采購方面,電池廠商和下游車企已陸續重啟訂單,帶動產業需求回暖。從終端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上看,年初的市場恐慌情緒主要來自車市的需求腰斬。但從整體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來看,其月銷量逐步攀升并且回暖速度超過往年。隨著二三季度到來,車市逐漸轉入銷售旺季,也將進一步帶動鋰電產業中上游的訂單需求。加上5月份臨近,企業重新開啟月度采購談判,行業有望迎來需求訂單的集中爆發。
后續碳酸鋰價格可能會有回漲的空間,但幅度不可能太大,最多在10%左右。業內人士表示,因為經歷本輪碳酸鋰價格的暴漲暴跌,電池廠商對于碳酸鋰真實的供給情況更加清晰,市場預期回調下,電池廠商在價格談判上會更加謹慎。同時電池廠商一體化帶來的碳酸鋰供應穩定,也將削弱上游鋰礦廠商的議價權。電池回收端,邦普、格林美、天奇股份、華友鈷業等企業持續推進電池回收布局,來自終端材料回收的產能也在穩步爬坡。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國內回收的廢舊電池的總量將達到137.4GWh。
回溯到上游,電池廠商都已完善在鋰礦端的布局,包括寧德時代的宜春鋰礦項目,億緯鋰能的鹽湖提鋰項目均進展順利,將進一步釋放碳酸鋰供給。經歷過復雜的產業調整過程之后,整個鋰電產業的運作模式正從“大開大合”的波浪式變得更為平滑。從原材料到電池,再到下游車企,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價格以及供需變化也將變得更加平衡且具有可預測性。
然而,亦有空方則認為,當前上游庫存水平依舊處于高位,雖然需求端稍有好轉,但是并不足以帶動價格企穩。
▌鋰價超預期下跌并不是一個下游獲利、上游承壓的簡單故事
過去一段時間,碳酸鋰和電池材料的價格下跌過快,但這并不為業內人士所樂見。碳酸鋰從2022年11月60萬元/噸跌至當前20萬元不到,價格跌去近7成,最直接受到沖擊的當屬鋰礦企業。根據藏格礦業一季度數據,碳酸鋰銷量為534噸,相比于2022年四季度銷量2006噸,銷量環比下滑73.4%;產量也從2022年第四季度的2461噸,削減至今年一季度的1783噸,環比下降27.5%。由于市場行情策動,上游鋰礦企業不斷壓低碳酸鋰出貨價格,部分鋰礦企業已經出現主動減產的情況。
江特電機4月24日公告,一季度營業收入7億元,同比減少48.32%;凈利潤5064.8萬元,同比下降92.39%,2023年Q1凈利潤環比下降86%,第二日股價跌停。
直接生產、售賣碳酸鋰的鋰鹽企業則命運分化,大公司如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有機會在價格下降周期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行業將變得更集中。這是2016年到2018年上一輪鋰價下降中發生過的事。而同環節的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最近兩年追高入局的新公司,則面臨停產乃至破產。
乘著鋰價的東風,贛鋒鋰業在去年輕松賺出了0.66個寧德時代、1.23個比亞迪。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輪價格下降長期利好中國最大的兩個鋰鹽供應商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它們去年的凈利潤都超過200億元,比中國最大的新能源車企比亞迪還多,其中天齊鋰業凈利潤增長超過10倍。足夠厚的血,使他們更能承受價格下跌和可能的未來虧損。這兩家公司也有行業里最優的成本。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公司入股的海外鋰礦資源開采成本普遍在3萬-5萬元/噸,幾乎是全球最低水平。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兩家公司能以低于5萬元/噸的價格采購碳酸鋰,因為在鋰礦國際交易中,即使擁有海外礦產的分銷權或開采權,交易價格也需要通過長協確定,按市價定期調整。但能獲得上游更低成本的資源,讓這兩家大企業更能容忍低價,并能在上游因降價減產時保持產能供應。
鋰價超預期下跌牽動著萬億新能源車市場。不過鋰價下降帶來的連鎖反應,并不是一個下游獲利,上游承壓的簡單故事。作為碳酸鋰的下游,寧德時代理論上會受益,但鋰價的超預期下跌,使寧德時代今年2月提出的 “鋰礦返利” 計劃淪為雞肋,它本想用20萬元/噸的碳酸鋰價格綁定一些車企的三年長單。另一層影響是,寧德時代今年5月計劃投產的宜春鋰礦很有可能一開采就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