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級碳酸鋰均價最新報50萬元/噸,而兩年前僅為4萬元/噸,漲幅近12倍。梳理9月來在互動易回復碳酸鋰相關產能的上市公司及近期國內新增產能(附表)。機構稱中短期內鋰供需仍緊張,另有觀點稱50萬是心理價格,也是高利潤的平衡點。
財聯社9月13日訊(編輯 劉越)上海鋼聯最新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漲2600元/噸,均價報50萬元/噸。這是時隔5個月以來,碳酸鋰價格重回50萬元/噸大關。兩年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僅為4萬元/噸,兩年間漲幅接近12倍。
受益于終端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飛速增長,碳酸鋰價格從去年下半年起“坐上火箭”。今年3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突破50萬元/噸。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4月起市場景氣度下滑,碳酸鋰價格一度降至46萬元/噸。8月以來,下游采購、備貨需求再起,碳酸鋰價格快速上行。
多家機構表示,近幾年,下游鋰電池廠商的擴張速度快于上游的鋰供應增量,這導致鋰供應在短、中期內繼續處于較為緊張的局面,鋰供需平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表示,“50萬是心理價格,也是高利潤的平衡點”。
據財聯社此前報道,碳酸鋰長協價突破49萬元續創三個月新高之際,天齊鋰業副總裁、贛鋒鋰業董事長和中信證券分析師等對其未來價格走勢和供需何時迎來拐點發表最新觀點。中下游企業一邊加入搶礦大戰,一邊如“寧王”等通過電池漲價實現利潤恢復增長。(詳見此前報道: 碳酸鋰50萬元關口只差“臨門一腳”!市場激辯未來價格前景 中下游“死磕”鋰礦 )
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9月以來鹽湖股份、金圓股份、天齊鋰業、天力鋰能、騰遠鈷業、格林美和贛鋒鋰業等上市公司在互動易回復碳酸鋰相關產能。
東吳證券分析師曾朵紅等5月15日發布的研報指出,碳酸鋰供給剛性,全年有效供給預計17-20萬噸,對應300GWh左右電池供應增量,全年供需緊平衡,2022年Q1由于國內鹽湖減產、海外礦石海運延期,以及國內正極廠、電池廠備貨需求,導致碳酸鋰價格上漲超預期,價格突破50萬元/噸,預計2H22隨需求恢復,反彈幅度可控,全年看在40-50萬元/噸區間內震蕩,2H23有望開始逐步回落至合理水平。
曾朵紅指出,上游資源碳酸鋰、鎳、鈷等價格自21Q4以來暴漲,其中碳酸鋰由10萬元/噸以內漲至高點50萬元/噸,對應電芯成本上漲0.2-0.3/wh。
據曾朵紅梳理,21年起電池廠加大上游原材料布局,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均以參股、合資等形式布局上游鋰礦資源,下半年起新增產能陸續釋放,一體化布局初顯成效,預計將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其中寧德、億緯和國軒的年底產能分別預計達12.5萬噸、1.5萬噸和2萬噸。此外,電池與中游材料廠商成立合資公司也將陸續投產,例如億緯與德方合資10萬噸鐵鋰正極產能5月已投產,也將降低部分采購成本。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的鋰電池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高,華西證券的研報分析稱,我國鋰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達85%。
本月初在推動原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發布會上,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重點原材料價格部門聯動監測機制,引導碳酸鋰等重點產品價格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