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該患者表示,Neuralink設備連接的是他的運動皮層,因此無法讀取其思維; ②此前其與團隊利用Grok結合個人語音訓練了一套AI模型,用于補全語句; ③上海證券表示,建議注基于腦機接口、人機電融合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新型護理康復裝備。
《科創板日報》6月9日訊 今日,埃隆?馬斯克在X上轉發的一則案例顯示:其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正利用人工智能公司xAI的技術,幫助一名漸凍癥患者重新“說話”。
患者名叫布拉德福德·史密斯,是一名來自亞利桑那州的作家。其因患有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癥)而導致控制肌肉的神經系統退化,使他失去了行動和說話的能力。為了尋求治愈,他植入了一個大約相當于五枚硬幣疊放的圓柱形裝置,成為了全球第三位接受Neuralink腦機接口植入的患者。
腦機芯片的機制是,將裝置上延伸出的幾根極細電極絲與大腦相連,再通過藍牙令計算機讀取神經信號數據。史密斯指出,Neuralink設備連接的是他的運動皮層,這意味著它只能讀取他所“打算”執行的動作,而無法讀取他的真實思想,目前他已能夠順暢控制電腦,甚至可以完成視頻剪輯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該案例還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史密斯的病癥惡化前,他曾經錄下了自己大量的音視頻素材。隨后,其與團隊一同使用xAI的人工智能應用Grok,結合其個人語音訓練了一套AI模型。該模型能夠補全其語句,并用他本人的聲音實現對話。事實上,馬斯克曾表示,其團隊的目標是讓“霍金能比快速打字員或拍賣員更快地進行交流”。
在史密斯之前,已有兩名殘疾患者接受了Neuralink腦機設備的植入,其均已恢復部分獨立生活能力。馬斯克曾直言,腦機接口的最終目標不僅是修復殘障人士喪失的頭腦功能,還要賦予人類超能力。在他的設想中,“未來人類需與AI融合”,到2030年將為超過2.2萬人進行腦機接口手術。
除了Neuralink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其技術路徑還包括非侵入式。前者獲取的信號空間分辨率好、信噪比高,但需通過外科手術植入體內,安全性低、成本高,容易引發免疫反應和 愈合反應,進而導致所采信號衰退甚至消失;后者則可以在頭皮上直接監測到群體神經元的放電活動,目前商業化進程領先。
從國內政策和實踐層面來看,腦機接口正高速發展。我國“十四五”規劃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國家重點前沿科技項目,2025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布《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 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其中專門為腦機接口新技術前瞻性單獨立項。就在上周,同濟醫院已正式啟用華中地區首個腦機接口門診,我國腦機接口技術已正式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上海證券指出,腦機接口被譽為“21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建議關注基于腦機接口、人機電融合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新型護理康復裝備。需重點關注其技術穩定性與量產能力,監控其研發及產品推新,銷售渠道拓展情況。
從投資層面來看,據太平洋證券統計,國產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公司中,如強腦科技推出了面向C端的智能安睡儀等設備;誠益通、翔宇醫療、創新醫療、愛朋醫療等計劃將技術應用于麻醉監測、醫療康復等領域,產品有望陸續兌現。